前些日子,你我的臉書上可能都出現像是下列的報導:

 
  清大校方拒絕收回道歉聲明,理由是企業觀感不佳。
 
  施振榮:如果年輕人認為,當公務人員能對世界有貢獻,而不是只為捧鐵飯碗過舒適的生活,那就去做。
 
  前飛利浦副總裁:畢業領22K,需要檢討的是學生、校方。
 
 
事實上,這些事件與問題,指向的核心是,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教」些什麼,「育」出什麼樣子的大學生?
 
 
如果我們把教育視為一個社會化的場域,而這樣的社會化是一種強調由上而下的服從,不容許質疑在上位者所要強迫下位者接受的各式教條,更不允許任何的意外,所有的思想與行為都必須符合上位者的規範與權威,那麼這樣的教育與工廠生產產品毫無相異之處:在大學,為了在將來有更好看、更能吸引僱主眼光的履歷,學生們開始拼命找「又涼又甜的課」衝GPA(或是連GPA都不要),剩下的時間拿來經營社團、目的卻是當幹部累積自己的title,以便爭取寒暑假期間的實習工作。
 
還沒進入資本主義的遊戲世界之前,這些產品們早已老練的為自己「累積資本」,等到這些「高品質」的產品畢業、順利上架待價而沽時,他們像極了百萬小學堂裡爭取解題機會的小學生,大聲叫賣名以自己為名的產品,為自己找個好買家。
 
因此,我們教出來的大學生,說穿了,跟職業學校所「期望」培養出來「能為業界所用」的人才差不了多少(如果你承認行業無貴賤之分的話,你會同意在外商當Marketing的人,和在路邊機車行修車的師傅對這社會來說是同等重要)。這些大學生,擁有企業所希望具備的條件,例如具備流利的表達與外語能力、尋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但是,這些能力是大學應該教給學生的嗎?
 
如果我們期待的大學生,是只知守禮、具備某一或多項「專業」能力、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又懂得人情世故、具備如何與各路人馬交際往來的政治手腕......,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大學,而是一所又一所的成人補習班;而大學只能任由企業予取予求,「大學技職化」就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那麼為什麼今天的大學,會「必須」迎合企業或部分社會運作的要求?
 
筆者認為,或許可以從中國歷史中找尋蛛絲馬跡。中國歷代都是君主專制的農業社會,當時的教育制度是為了提供能夠通過國家考試、方可成為在朝廷或地方議政的政府官員。那種教育制度,是為了滿足社會上必須有人擔任政府官員以維持政治運作的一種社會需求,與社會化一點關係都沒有,更遑論在知識上有所創造與發明。
 
台灣自農業走向工業的過程裡,倚賴技職教育培養出大量具備技術能力的人才為企業所用(技職教育本身即是為了培育職業技能,本身即是為了企業需求而存在)。然而,當我們的經濟體系逐漸向服務業靠攏,教育體系也在「升學主義」的迷思下形成了處處是大學的怪象,「大學」究竟應該如何自我定位?
 
當我們走向民主法治、產業結構也走向服務業主導的今日,教育能否走出過去單純滿足部分社會運作機能、朝向真正的社會化,並肩負更多創造、發明的責任?大學是應代行技職之責、以業界需求為圭臬,還是堅守「現代大學之母」的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在興學宗旨所說的「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人才培育」?
 
如果大學要代行技職之責,大學長久以來存在的選修課(因為學生應該只要學業界會用到的知識/技術)、通識課(如果你是學程式設計的,你為什麼要花時間去學哲學概論呢?)、或是那些被視為沒有產值的學問(像是佔國內GDP產值不到一成的農業相關學系、語文相關學系列為必修的諸多文學與語言學諸多理論;還有總是被認為在空想的哲學系、只在一輩子不會去的地方作民族誌的人類系)其存在的必要就必須接受嚴格的考量(例如五年五百億不得把經費撥給有這些學系的大學?)
 
但正如同經濟學者所說,一個「不效率」的制度若能存在許久,勢必有其因素。對就業市場來說,人文學、農學院的存在,是一個「不效率」的「怪象」,但卻沒有被升學市場所淘汰(多元入學、四處林立的補習班,升學不是市場是什麼?),或許有其根本的原因。倘若大學要成為技職,確實能夠滿足企業(短期的)需求,青年的就業、薪資問題「或許」可以獲得(短期的)改善。
 
不過,如果將眼光的深度與廣度都放遠,過去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發生的地方,他們的教育制度扮演什麼角色?他們所服務的對象是誰?它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到了今日,國外大學是如何定位自己?國家教育當局是怎麼看待青年失業與低薪的問題,並提出什麼解決策略(或者在國外來說這根本不是教育當局的錯?)
 
台大社會系林端教授曾說,學術工具化、政策化,從學術的邏輯來看是不該這麼做的。一個無法擺脫政策化、工具化的教育體系,如何能培育出「具有能力向公眾、為公眾來表明訊息、觀點、態度、哲學的個人」,更如何能為人類社會增進多少自由和知識 -- 或者就消極面來說,如何期待有人能夠「公開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對抗正統與教條,不輕易被政府或集團收編,代表那些慣常被遺忘的人們和議題」?這些都是我們若真把大學技職化之後,必須誠實面對的問題。
 
 
 
本文刊登於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53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公職人員 22K 教育
    全站熱搜

    addison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