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很幸運地能和不少人聊聊自己的未來,不管是想要申請研究所的學弟妹,還是找實習、找工作的朋友。幸運的原因是,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反覆地聆聽和閱讀每一篇都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即使看到凌晨三四點然後還要給出具體建議,回信完可能就天亮了),光是這樣就十分精彩和感動了。

不過,找我修過備審和履歷的朋友,應該都經歷過一段既漫長又痛苦的過程吧!通常,我收到的初版資料,光就內容而言確實亮點不斷,每個人都有很特別、很引人好奇的數段經歷。但是,我想大家可能會疏漏一件事情:光是把這些經歷湊在一起並不能代表你這個人。

165694_1522883161045_1605218_n.jpg  

會遺忘這一點,並不能怪個人。通常要準備備審或履歷的時候,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自己到底為什麼會在當時做這些事情 - 沒有一段夠長而且夠安靜的時空,去理解自己是帶著什麼樣的價值觀與信念,並以此為主軸、動機,做出這些事情。當被問到為什麼會想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經常碰到的回應不是一段詫異的沈默,就是勉為其難、久久才吐露的「覺得有趣」或者「很有意義」四個字。如果再進一步追問哪裡有趣、有意義,往往得到的都是很公式化的回應。

社會科學有一個想法叫做「路徑依賴」,指的是現在的決策與結果往往受到過去的種種事件所牽絆。用個人的層次來說,也存在著一套你不曾仔細關照過的信仰,指導著你每一次的決策,而這套信仰的形塑則是來自於你的過去。

唯有回顧過去,使能瞭解未來」,哲學家齊克果曾經如此解釋。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過去種種,回憶起當下的初衷,藉此以整體的觀點歸納出幾項自己所服膺的價值,作為評斷今天與未來決策的判準。雖然這套選擇的機制會變,但這總比「因為我是念什麼系的,所以應該如何」、「因為這個工作薪水高,所以就做這個」來得更有依據。而有了這套判準,當自己面臨多到近乎氾濫、或是看似誘人的選擇的時候,心裡面也能夠更踏實,找出真正能夠吸引你的心神、而不只是吸引你的目光的選項。

林火旺教授曾經談過一個迷思:「我們都會以我們系學什麼,而決定了自己能做什麼,可是卻不會問"我"這個人能做什麼?」。我們應該問的是:「我這個人的態度、個性、基本能力、再加上"專業能力(你所學)"能做什麼?」因為「你在大學所學該是個plus而不是限制。」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師院生能做什麼,而是大學生該做什麼?或是更根本的問題:「作為一個人,應該做什麼?」

認識你自己,自然就會找到一個值得你一生努力的夢想。別忘了,夢想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固然不能自外於現實而生存,但就像哈佛校長曾言,你永遠有時間為自己鋪好後路,但絕對不要一開始就只走後路。

一點一滴地努力往夢想前進,終點線永遠有抵達的一天。獻給所有正在找夢、築夢的朋友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夢想
    全站熱搜

    addison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