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舉國上下都在談「上雲端」的同時,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雲端嗎?還是我們只是重覆了原子筆和原子能之間毫無來由、只是因為原子筆發明當時原子能正夯,所以借名套用的錯誤想像嗎?


  建資料中心、虛擬化、Green Computing,都不是真正的雲端。SaaS、IaaS,也不限於雲端才能實現。『如果你把一份企劃案上所有的「雲端」兩個字都改成「網路化」、「電子化」、「e化」、或「m化」,而整份企劃案看起來還是一模一樣的話,那它就不是一份雲端運算的企劃案。』


  但是,雲端也不是這麼抽象。可以把旅館想像成「住宿雲」,身為旅客的你我就像一筆筆資料請求般來去於旅館。圖書館就是「書籍雲」,有使用資格的人就可以按規定存取內容。甚至,房間裡的冰箱也是「食物的私有雲」。


  今天聆聽了一場由翟本喬先生(現任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的講課。一開始對這個名字的印象沒有非常深刻,依稀記得在最近的數位時代上談到Google的綠色伺服器開發專案和台達電的近況時有提到這個名字。但仔細查了一下翟先生的背景,會發現以下驚人事蹟:1974年,翟本喬成為台灣第一位跳級生大學時設計台北市及台南市電腦交通號誌控制系統、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交通行為模擬系統、及核三廠人員輻射安全系統;1989年取得紐約大學電腦科學系博士學位後進入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員;2003年進入Google主持伺服器平台之規劃,設計出高效率單電壓電源供應器,節能減碳之成效換算成種植森林等於台北市之面積。


  兩小時多的講課,翟先生從雲端的定義、模式等開始談起,也藉此破除許多上述有關「上雲端」的迷思,當然也以資深的經驗點出台灣發展雲端產業的挑戰與機會。雖然資料中心、虛擬化,這些都稱不上雲端,但都是成為雲端的必經之路,這也是翟先生所強調的。


  除了雲端之外,翟先生也提了不少值得深思的觀念。


  1、硬體、軟體與管理三者間可用戰器、戰術與戰略分別類比。好軟體可以為硬體省錢,而好管理則可以為軟體省錢。
  意思是,即便有處理再快、頻寬再大的硬體和可以自動除錯的軟體,真正使企業具有競爭力的關鍵差異仍在於管理。一般租用軟硬體的成本比起購買來得高出許多(租用四至六個月所付出的租金,就足以直接購買全套配備),但要如何像Amazon一樣創造出兩位數的毛利率,是時常喊出毛利率保三或保四的台廠需要思考的,因為這就涉及戰略的擬定與執行。
  例如,可否為客戶與自身創造出雙贏的局面?以HP為海爾導入伺服器為例,海爾原先必須購入1000台伺服器以應付其需求。但HP卻以700餘台的價格,實際為海爾導入約500餘台的伺服器(由於非尖峰時刻所需伺服器不需要到1000台,且HP有技術允許海爾在面臨尖峰時刻時使用其他HP閒置的伺服器)。對HP和海爾而言都有所價值。另外,服務導向架構(SOA)也是創造競爭優勢的關鍵之一,是在虛擬化之後至為重要的最後一步。


  2、推出服務的時間點很重要。例如iPad在iPod上市後即在Apple內部發展並討論上市的可行性,但當時3G並未成熟,無法提供使用者好的上網使用者經驗。因此,Jobs先讓iPhone上市,畢竟電話還是要打,而且其頻寬需求也沒有像iPad這麼大,就當時的2G應可滿足。這項決定是對是錯,應該不用多說了。


  3、為什麼要投入鉅資自行開發?就像台灣當時開發經國號一樣,有了自行研發的產品與服務,才能有威嚇宣誓的力量,使別人不敢賣貴。也就是台灣自行研發出經國號,台灣才有機會買到F16。


  4、主機板產業在20年前的毛利率高達40%,但現今卻淪落個位數。可見沒有永遠的高利潤產業,唯有持續創新才能使企業與產業永續。


  5、技術突破必須仰賴基礎科學的研究,光靠idea無法賺錢。因此人才的縱向整合是當今組織成功的要素。


  6、必須接受在有限資訊下做決策的事實,不做決策的成本比做錯還要大,更有可能喪失機會。當有了有限資訊後,就必須按照直覺去判斷。要培養直覺,現階段的我們就必須珍惜學生的身份,因為這時候犯錯並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還可以訓練我們的直覺。


  7、Think outside the box.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雲端運算 翟本喬 台大
    全站熱搜

    addison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